首页 » 实验是如何终结的? » 实验是如何终结的?全文在线阅读

《实验是如何终结的?》集体的智慧:无中性流

关灯直达底部

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弱相互作用的研究始于恩里科·费米的衰变理论。在他的这一理论中,他隐藏了中子分裂为质子、电子以及反中微子的过程。[1]他对基于弱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动态过程的废除,既是一种祝福,也是一种诅咒。在这方面,类似行为所带来的临时的发展在历史中有诸多先例。早在100年前,安培已经通过研究电流的直接相互作用阐明了许多电动力学原理。虽然从后来的角度看,安培的理论并没有像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理论那样起到基本原理的作用,但在介导相互作用的领域中,早先的理论还是有很大的启发价值。面对大范围未曾探索的弱相互作用领域,费米也获得了一个有帮助的启发性理论,部分上是通过明确利用关于量子电动力流已知的信息。

在经典的洛伦兹电动力学理论中,由微粒电子构成的电流受到持续的电磁场干扰;对于量子电动力学来说,电子与电动力学理论都有粒子与磁场的属性。特别是,在量子电动力学中,电流响应电磁场的事实体现在一份声明中,该声明指出电子能够放出或吸收电磁场的粒子成分——光子。因此电动电流中电子吸收或放出光子的过程可以通过图表形式表示(见图4.10)。同样地,费米指出电流也需考虑衰变的情况。1个巨大的中子被认为是放出1个相对于中子来说较轻的电子以及1个无质量的中微子,而非放出1个无质量的光子(见图4.11)。电动力学与弱电的显著区别是:在放射过程中,电子在保存电荷的时候,中子没有,而是变成1个质子。

图4.10 电磁流。这仅是1颗电子形成电流的普通路径。这里电子已经放射出1颗光子。严格来说,可以称此为“中性电磁流”,因为该电子并没有改变电荷。

图4.11 带点弱电流实例:衰变。通过与电磁流的类比,可认为重核子(按中子或质子的定义)构成了放射反中微子与电子的电流。因为核子改变电荷——从中子到质子——这一过程被称为“荷电流”。

后来,没有重离子电荷改变的电流被称为“中性流”,而那些有此变化的被称为“荷电流”。在讨论定义的时候,另外一条术语会很有用:轻子指的是那些不受强作用力影响的粒子,例如电子、中微子以及μ介子,轻子中性流是一条位于轻子间的中性流;强子是强相互作用力的粒子,强子中性流可相对自由地表示任何涉及强子的中性流,即使是同时包含强子和轻子的情况。严格上来讲,这种情况下应称之为“半轻子”。

在费米发表关于衰变的论文30多年后,假定所有的弱电流——强子与轻子——为荷电流已经成为不言自明的真理。事实上,每篇关于弱相互作用的文章都会以此假定开篇。“这是举世瞩目的事实,”一位作者1964这样写道,“不存在任何已知的例外情况,弱电流中的两个轻子始终是由一个带电粒子和一个中性粒子构成,这意味着中性流并不存在。”[2]在1932年到1964年之间,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衰变仅仅是能够使用经过修订的费米理论来解释的众多程序之一。就像费米所建议的那样,物理学家修改了他早期的理论但保留了指导形式,并最终形成了充分的唯象理论。[3]特别显著的是如图4.12所示,关于中性流衰变过程极低的实验限制。所要表达的内容似乎很明确:无中性流。进一步的证据来自于显示中性流形成过程的实验,如图4.13所示,中微子发散而没有转化为带电粒子。如图4.14所示,中性流形成过程仅占类似荷电流形成过程中很小的一部分。

图4.12 无中性流论证。在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就中性流像这样的衰变()设定了极低的实验限制。在衰变过程中,带有非零的奇异量子数字的粒子(K介子)衰变为正常的物质(介子与中微子)。当时,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理由去认为此类中性流从根本上与没有任何奇异性改变的中性流不同。可以理解地,大多数物理学家得出结论:中性流事件仅仅是没有按照荷电流事件的数量级发生。

图4.13 中性流中微子发散。中微子中性流要比K介子的衰变更难研究。然而,有些实验者却探索出中微子从质子中发散出来的可能性。

图4.14 荷电流中微子发散。这些“普通”事件要比图4.13中所示的程序容易研究。在荷电流中,中微子转变为容易探测的μ介子,中子转变为1颗质子。如在第3章中所见,μ介子很容易穿透物体,留下明显的运行轨迹。

吉尔伯托·贝尔纳迪尼在1964年为恩里科·费米暑期学校所做的开幕词中提到了类似的结果,主张:“如果中性轻子流确实存在,它们与强子流成对出现,要比荷电流中的轻子流弱好几个量级。”[4]一本广泛使用的教科书收录了一篇由罗伯特·马沙克(Robert E.Marshak)、利祖汀(Riazuddin)以及夏兰·瑞恩(Ciaran P.Ryan)发表的题目为《中性轻子流的缺失》(Absence of Neutral Lepton Currents)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们总结道与上述提到内容相似的结果,支持了无中性轻子(或至少是中微子)流这一观点。[5]直到1973年,尤金·康明斯(Eugene Commins)提到了“无中性流”这一理论选择规则,但理论家列弗·奥肯(Lev Okun)认为,此规则是基于符合实验的结果而非任何一般原则。[6]

此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末。偶然地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关于中性流形成过程更高的限制,为中性流的灵柩再次重重钉入一个钉子。实验建议研究发散过程中的中性流不时地被提出,以测试荷电流理论的高阶修正为目的,但以实验的角度,中性流似乎在第一级测试中即被排除在外。虽然理论家会不时地提出中性流模型,但并没有迫切的需求去证明它们的存在。当然在20世纪60年代中,在中性流模型中,没有任何一个模型能够脱颖而出迅速引起大家的注意。[7]

以费米为首的一批物理学家,已经能够通过假定所有的实际相互作用在一个时空点发生(见图4.11至图4.14)来建立成功的弱相互作用启发式理论。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此“点交互作用”的优点逐渐变成了大忌。再一次地,量子电动力学脱颖而出,成为一切皆可能会有所不同的例证。最重要的是,与量子电动力学不同,费米理论是不可重正化的。此术语还需要一些解释。


注释

[1] Fermi,“Strahlen,”Z.Phys.88(1934):161-171.

[2] Feinberg,“Weak Interactions,”Brandeis(1964),282.

[3] 参见the introduction to and papers reprinted in Kabir,Weak Interaction Theory(1963).

[4] Bernardini,“Interactions,”School“Enrico Fermi”(1966),1.

[5] Marshak,Riazuddin,and Ryan,Weak Interactions(1969),319.

[6] Commins,Weak Interactions(1973),239;Okun,Weak Interactions(1965),17-18.

[7] 例证请参见Lee and Yang/'s paper.“Intermediate Boson Basis.”Phys.Rev.119(1960):1410-1419.其中包括了中性矢量玻色子.Glashow的SU(2)x U(1)体系首次发表参见“Partial Symmetries,”Nucl.Phys.22(1961):579-588.虽然并未实现,明确的质量W使得格拉肖的原理论不可重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