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黑洞与时间弯曲 » 黑洞与时间弯曲全文在线阅读

《黑洞与时间弯曲》重印后记

关灯直达底部

黑洞的书近年来更多了,黑洞的理论也有了一些新认识(例如在宇宙全息观点下的认识)。但本书的基本内容并没有过时,2000年6月作者在60岁生日的纪念文集里,还津津乐道他和夫人的那个时间机器。当然,本书更持久的价值在于它在科学大背景下叙述了黑洞物理学的成长。

借重新包装的机会,我通读了全书,除修改一些字句,更多的倒是在重新经历那个“黄金年代”。在物理学的历史中,量子力学的诞生,曾经是最令人激动的一幕大戏——相对论尽管动人,却几乎是爱因斯坦个人的独角戏;经典的物理学虽然辉煌,但缺乏现代物理学的“纯粹理性”的趣味——而黑洞的历史(当然也许还有超弦的历史),现在看来更加有趣,因为它的数学和物理还正在进行着,还没进入普通大学生的课堂,更没尘封在科学史家的档案柜。读者读它不仅温故,而且知新,借孔夫子的话说,“可以为师矣!”

对本书的新读者,我推荐一种新的读法。你可以把它分解成三本:一本传奇,讲物理学家的故事;一本科普,讲黑洞和相关现象的物理学常识;一本手册,讲“我凭什么相信我说的”——正文之外的注释和文献,是黑洞物理学的历史和理论的良好导引。

多数读者,特别喜欢科学的同学,应该多读“第一本”,它可能是最有启发的。我们习惯了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联想它的作者和风格。所谓“文如其人”,说的是一种境界,作者的境界和表现在作品的境界。遗憾的是,人们似乎忘了科学家也是人,也有风格。风格决定了他选择的问题,而问题决定了科学发展的方向。常有人问,假如没有爱因斯坦,会出现相对论吗?问题本身没有意义了,但相对论与量子物理学那么不同,我们似乎真可以说,那是因为它们本是不同父母的孩子。想进科学大门的同学,应该先学会科学家怎么做人,怎么做研究。本书就讲了好多大师的故事,特别讲了他们的风格。例如,黑洞的三个导师,“都有自己的风格。事实上,恐怕难以找到比这更鲜明的风格了。”惠勒是幻想家,泽尔多维奇像火种,而席艾玛像蜡烛。当然还有别的个性和风格,如奥本海默的小心谨慎,茨维基的大胆猜想,这些在物理学的“正史”里大概都是看不到的。科学成果的形式(如论文和报告)几乎掩盖了科学家的个性,而他们的个性有时更迷人。圈子里的人也许知道,学生选择老师,不一定看他的成果,也看他的“人”。套一句老话说,科学是没有人情味的,但科学家不能没有风格。同学们在这儿能遇到那么多物理学的导师,随便你喜欢哪个,跟着他走,也许能走出自己的新天地。

本书的尾声还在继续。作者发起的LIGO计划,自1999年运行以来,发现了不少引力波的信息。一本讲LIGO故事的书(《爱因斯坦的未完成交响曲》)也即将翻译出版了。LIGO计划还向中学生开放。正如LIGO实验室的DeSalvo博士说的,通过科学家与中学生的合作,“能吸引天才少年走近科学和技术,远离不那么迷人的商务和法律之类的东西……也就是那些靠脑子赚钱的领域。”更有趣的是,在2005年国际物理年时,美国物理学会支持了一个“爱因斯坦在家”([email protected])的计划,任何人都可以加入进来,在他个人电脑的“闲暇”时间,利用LIGO和GEO的数据寻找引力波源(如脉冲星,即旋转的中子星)。分析的时候,还能从屏幕保护程序看到你正在搜寻的那块天空呢。当LIGO胜利的那一天,也许有读者能自豪地说,“那胜利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呢!”

译者

2006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