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工智能的进化 » 人工智能的进化全文在线阅读

《人工智能的进化》人工智能的未来

关灯直达底部

谈到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你首先想到的问题就是:我们能否开发出具备某种常识的计算机系统,能够洞察世间万物,处理日常事务,应对突发情况?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也希望我知道答案。但我认为,我们应该谨慎对待这类问题,擅自尝试做出预测非常鲁莽,也很草率。

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第一定律如是说:

如果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说,某件事是有可能的,那么他几乎肯定是正确的。如果他说某件事是不可能的,那么他或许已经谬之千里了。

因此,无论这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如何预测,根据这项定律,都可以肯定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这就是我的观点。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与此观点相左的证据。

但是,如果人工智能真的是大势所趋,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没实现人工智能呢?2001年早已过去,但是我们在《2001:太空漫游》等影片里看到的那种智能计算机依然没有出现。(当前对人工智能的定义之一,就是研究如何开发出具有电影里那种行为方式的计算机。)

我认为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显而易见:我们目前尚落后于早期人工智能爱好者(包括马文·明斯基,他是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顾问)的预测,因为我们还未完全搞明白我们需要什么,在科学领域还有一些重大障碍需要跨越。第9章讨论的表示和推理问题基本还未有答案。此外,正如第9章末尾所说,即使跨越了所有的科学障碍,开发一台真正具备智能行为的机器,仍须面对工程学领域的重大挑战。

第二个原因或许争议性更大一些:人工智能迄今没有出现是因为需要巨大的投入,目前需求不足,投入也就不够。这听起来可能有些荒谬可笑,但是可以用下棋机器人来做类比。

人们在计算机时代刚开启时就开发了能够下棋的机器人。图灵本人也曾亲自试水。虽然这些机器人运行起来都很不错,但远不及特级大师的水平。当然,机器人也在不断升级。到了1997年,IBM公司开发出一款名为深蓝(Deep Blue)的机器人,它击败了当时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从那以后,这些机器人就踏上了不断升级提高的道路。

但是,想想我们现在是如何使用这种先进的计算机下棋技术的。我们见过人类与顶级智能机器人之间的常规对决吗?事实证明,人机对战的需求非常小,可以说,对于电脑玩家来说根本就没有需求。人们没有将最先进的计算机国际象棋机器人用于竞技,而是用于人类选手的赛前练习。计算机国际象棋机器人成为人类的练习工具和陪练搭档。

同样,如果翻看一下报纸娱乐版块的国际象棋专栏,你会发现关于电脑玩家参与的比赛的报道并不多见。普通人对此似乎兴趣不大。在报道人类棋手之间的比赛时,专栏可能会写:“非常有趣的一步棋,计算机建议走马比较好”;或者可能会写:“计算机认为最好是把兵吃掉。”计算机国际象棋机器人又成了肯定或否定人类棋手某一步决策的工具,人们甚至认为计算机国际象棋机器人的名字都不值一提。在真人棋手参与的比赛当中,棋手们好像都是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家,而计算机象棋机器人只是在后面充当记录的角色,所有决策都由真人棋手做出,只是有时会用计算机来核实一些常规数据,预测一下比赛的走向。

因此,虽然技术上来说,人们可能制造出拥有自主决策能力的计算机,而且它可以充当少数现役棋手的对手,用于练习,但看起来人们对此并不感兴趣。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大家肯定都和计算机机器人玩过竞技游戏(不一定是国际象棋,也可以是双陆棋、扑克或围棋)。在游戏当中,如果你想中途离开,或者在某一步出了错,只需点击一下“复位键”(reset)。这下你就明白为什么与电脑棋手比赛没多大意思了。

主要问题在于,我们在和计算机机器人比赛时不会全情投入。人们认为这种比赛与和真人竞技相比无足轻重,在与真人进行比赛时会形成竞争:游戏也会成为一场战斗,赢了会让人兴奋,输了会令人沮丧。但如果对手是计算机,人类棋手在情感上对于结果输赢的投入就会大打折扣。因为比赛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所以就算计算机机器人的棋艺比我们高超,那又能怎样?它做乘法运算也比我们好,但也没关系,又不存在竞争。

由此可见,计算机国际象棋程序,即这种开发计算机程序、使之具备自主下棋能力的技术,并没有真正的市场。

因此,我的观点是,人工智能可能会沦为和国际象棋一样的结局。我们确实希望未来的计算机系统具备各个方面的智能,但是既没有需求,也没有人有意愿承担开发具有人类智能的集成化自动系统所需的投入。即使实现人工智能的所有科学问题都能解决,剩下的仅仅是完成这一鸿篇巨制的操作性问题了,但是可能就是因为需求不足,无人愿意承担随之而来的巨大成本。相反地,市场可能更为青睐不同种类的电脑机器人,虽然这些机器人远未达到智能,但是也能完成一些要求很高的任务,包括一些我们至今仍不知该如何实现自动化的工作。

从当今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来看,我们也会对上述现象有所察觉。业内人士主要将精力集中于使用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处理家务、医药、探险和灾后重建等领域的实际问题,对开发真正的智能机器人所要付出的巨额成本则敬而远之。本书第1章所提到的对人工智能的数十亿美元投资并非是为了研发具备常识的系统,因此即使研发出的系统并不拥有与人类相当的智能,也能做好日常需要的事情,比如开车到购物中心,在花园里除草,给人做做饭、洗洗澡等。

(不过,正如下文所说,如果这就是人工智能的未来,那么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此类系统并没有仅具备常识的载体才拥有的自主能力。)